小儿肾淀粉样变性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遗传因素:遗传性儿童肾淀粉样变性虽十分少见,但可多种形式存在,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并多发性神经病变、家族性地中海热等疾病,可能通过遗传方式使儿童携带相关致病基因,进而引发肾淀粉样变性。
- 免疫因素:原发性儿童肾淀粉样变性通常由免疫球蛋白轻链 N 端片段,即 AL 淀粉样蛋白导致。可持续产生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单克隆浆细胞亚群参与 AL 型淀粉样变性的发病,提示免疫方面的异常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感染因素:继发性儿童肾淀粉样变性的前体蛋白是肝脏合成的血清淀粉样 A 蛋白。长期的慢性炎症可以释放许多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刺激肝脏合成血清淀粉样 A 蛋白,其入血后同高密度脂蛋白形成复合物,后者又经过受体作用被巨噬细胞摄取、降解,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导致淀粉样物质在肾脏沉积,引发肾淀粉样变性。常见的慢性感染包括结核、慢性骨髓炎、麻风、梅毒、慢性肾盂肾炎等。
母亲孕期受到辐射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增加遗传性儿童肾淀粉样变性的发病风险;儿童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感染,炎症释放细胞因子,也可能诱发儿童肾淀粉样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