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费的确定涉及费率分类、缴费基数及浮动机制,具体规则如下:
一、费率分类与基准费率
我国工伤保险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用人单位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制度,将行业分为8个类别,费率从低至高分别为:
-
一类行业 :0.2%
-
二类行业 :0.4%
-
三类行业 :0.7%
-
四类行业 :0.9%
-
五类行业 :1.1%
-
六类行业 :1.3%
-
七类行业 :1.6%
-
八类行业 :1.9%
例如:
-
月薪1万元的职工在三类行业(如建筑行业)需缴纳约130元工伤保险费;
-
同样月薪1万元的职工在八类行业(如石油开采)需缴纳约160元。
二、缴费基数
-
工资总额 :包括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
-
计算范围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缴费基数由用人单位统计。
三、费率确定原则
-
以支定收、收支平衡 :工伤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工伤待遇,费率根据基金收支情况动态调整;
-
行业差别费率 :根据行业工伤风险概率确定基准费率;
-
单位浮动机制 :结合工伤发生率、基金使用情况等,在基准费率上下浮动。
四、缴费计算公式
工伤保险费=职工工资总额×单位缴费费率
五、其他注意事项
-
费率调整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定期评估基金收支,调整行业及单位费率;
-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难以按工资总额缴纳的行业,由国务院规定特殊缴费方式。
通过以上机制,工伤保险费既体现了行业风险差异,又通过浮动费率实现动态调节,保障工伤职工权益与基金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