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老杆是山西省朔州市特有的传统焰火表演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主要特点如下:
一、历史渊源
-
起源与演变
老杆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明洪武年间守城将士为防御北元骑兵而创制,后经代代改良成为民俗活动。
最早记载见于《马邑县志》,至清末民初已形成规模,至今至少有百年历史。
-
文化载体
老杆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被当地视为“文化符号”。
二、制作工艺
-
材料与结构
选用约七八米长的东北红松檩条或硬木作为主干,绑扎成树状柱子,每层绑扎12根15厘米见方、4米长的方木,共十二层,象征一年12个月。
-
寓意与象征
每层方木可绑扎小烟花或爆竹,整体造型犹如“火树银花”,寓意“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或“丰收年”。
三、表演形式与意义
-
元宵节核心活动
老杆是朔州元宵节(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的标志性习俗,市民聚集观看,通过燃放形成壮观场景。
-
文化传承价值
该活动通过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被当地人视为“记忆的温度”。
四、现代发展
近年来,老杆表演与现代元素结合,例如2025年元宵节在多个广场设置燃放点,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成为城市文化景观。
总结
朔州老杆是历史与民俗交融的产物,既保留了传统焰火的观赏性,又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其制作工艺和燃放习俗代代相传,成为朔州文化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