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拒绝归还中国文物的核心原因包括:殖民历史遗留的掠夺合法性争议、英国国内法律障碍、经济利益驱动,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思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大英博物馆长期持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包括敦煌壁画、《女史箴图》等国宝级珍品。
殖民历史与掠夺合法性争议是根本原因。19世纪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手段掠夺大量中国文物,但英国至今以“当时行为符合殖民时代规则”为由拒绝承认非法性。例如,大英博物馆宣称部分文物为“购买或捐赠所得”,但实际来源多与战争劫掠相关,如敦煌藏经洞文物系斯坦因以极低价从看守道士处骗取。
英国法律人为设置障碍。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明文禁止归还馆藏文物,将殖民掠夺成果“合法化”。即使近年国际社会施压,英国政府仍以“保护文物安全”为借口拒绝修改法律,甚至辩称“归还可能引发连锁索赔”,暴露其维护殖民遗产的意图。
第三,经济利益与文化霸权双重驱动。大英博物馆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中国文物是其重要展品和收入来源。例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等瓷器若归还,将直接影响其门票与衍生品收益。西方长期以“文明守护者”自居,声称“英国能更好保存文物”,但2023年曝光的2000件文物失窃案彻底粉碎这一谎言。
国际追索机制缺失助长拖延。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要求返还非法流失文物,但英国拒绝加入该公约。中国虽通过外交谈判追回部分文物(如圆明园兽首),但多数案件因证据年代久远、跨国法律程序复杂而陷入僵局。
当前,全球反殖民浪潮与文物原籍国的联合施压正逐渐瓦解英国的拖延策略。德国2022年向尼日利亚归还贝宁青铜器的行动,已形成对英国的道德压力。随着中国持续推动国际舆论与法律行动,这些流失文物终将回归故土——毕竟,没有一个文明应该永远为殖民者的罪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