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传染性
水稻烂秧病是水稻苗期重要病害,指种子、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因生理缺陷或病原菌侵染而死亡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大类。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生理性烂秧
由非病原因素引起,常见类型包括:
-
淤籽 :播种过深导致芽鞘无法伸长腐烂;
-
露籽 :种子露于地表,根系无法下扎;
-
跷脚/倒芽 :种根不入土或只长芽不长根;
-
黑根/钓鱼钩根 :根系受毒害呈鸡爪状腐烂;
-
盐碱/风害 :盐霜或强风导致芽尖干枯。
防治措施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合理控制播种深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连阴雨天气。
二、传染性烂秧(病原菌侵染)
由真菌引起,主要类型包括:
-
绵腐型 :根、芽基部产生白色胶状物,后变为土褐色,幼芽黄褐枯死;
-
立枯型 :茎基部出现淡褐斑,后长出白色或粉红霉状物,幼苗缢缩易拔断;
-
镰刀菌病 :幼苗叶尖黄化,茎秆弯曲,后期整株枯死。
病原菌传播 :通过灌溉水、土壤或气流传播,高温高湿环境易发病。
防治措施 :
-
农业管理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避免连作;
-
药剂防治 :秧苗期喷施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预防,发病期使用200-400倍液喷雾。
三、综合防治建议
-
苗期管理 :选择排水良好的田块,控制播种深度,避免高温催芽导致芽系脆弱;
-
环境调控 :及时排水防涝,改善通风条件,减少连阴雨天气对秧苗的胁迫;
-
病害监测 :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减少病原菌传播源。
若病害严重导致秧苗不足,需补种或调整种植计划,以减少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