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烂秧病是水稻苗期重要病害,主要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传染性烂秧两大类,症状表现如下:
一、生理性烂秧
-
烂种
播种后未发芽的种子因失活或催芽不当腐烂,表现为种子变色、发臭,最终完全腐烂。
-
烂芽
-
淤籽 :芽谷陷入泥中,根系无法伸长;
-
露籽 :种子露于地表,根系长期未入土而干枯;
-
跷脚 :种根上翘无法扎入土壤;
-
倒芽 :只长芽不长根,茎秆徒长倒伏;
-
钓鱼钩 :根系弯曲成鱼钩状,幼芽枯黄;
-
黑根 :根系发黑腐烂,伴“鸡爪根”现象。
-
-
死苗
-
青枯型 :叶尖失水,心叶卷曲成筒状,茎基部变褐;
-
黄枯型 :叶片由叶尖向基部变黄,茎基部软化腐烂。
-
二、传染性烂秧
-
绵腐型
初期在根、芽基部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发展为土褐色或绿褐色菌丝体,幼芽黄褐枯死,形似“水杨梅”。
-
立枯型
茎基部出现淡褐斑,后长出白色或淡粉红霉状物,幼芽缢缩易拔断,根系变褐腐烂。
三、发病环境与防治
-
生理性烂秧 :多因低温缺氧、盐碱害、风害或管理不当(如催芽温度异常)引起;
-
传染性烂秧 :需结合低温高湿条件,病原真菌通过水传播,常伴随种子损伤。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播种环境(如控制水深、调节温度)、选用抗病品种、科学催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