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管理+分类监管
关于农村坝坝宴的管理方案,综合多部门指导文件及地方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内容:
一、备案管理制度
-
备案主体与对象
50人及以上(含50人)的农村集体聚餐需备案,包括家庭自办宴席、婚丧嫁娶等。
-
备案内容与流程
举办者需提前2日提交《备案表》,包含时间、地点、人数等基本信息。村委会审核后反馈能否举办。
-
特殊时期管理
-
县域内发生本土疫情时停办;
-
常态化防控期间,总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
二、分类监督管理
-
规模分级
-
50人以内由乡镇政府督导村委会安排防疫人员指导;
-
50-100人需现场指导;
-
超过100人需报告并备案。
-
-
责任分工
-
村委会负责日常监管;
-
市场监督管理所、农业农村部门等按职责分工检查食品加工、卫生等环节。
-
三、风险防控措施
-
人员管理
-
厨师需持健康证明、培训合格证上岗;
-
禁止邀请有疫情史、未完成健康监测或发热咳嗽人员参与。
-
-
食材与加工规范
-
严格把控食品原料采购渠道,禁止使用高风险食材(如野生菌、发青土豆);
-
加工过程需符合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实行留样制度。
-
-
应急响应机制
-
常态化防控期间加强巡查;
-
应急状态(如疫情)下一律停办。
-
四、宣传与培训
-
移风易俗宣传
- 通过村广播、宣传标语、入户走访等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倡导节俭办宴。
-
定期培训
-
对厨师、承办者开展食品安全、疫情防控培训;
-
村民委员会成员需掌握基本监管技能。
-
五、监督与处罚
-
现场检查与隐患排查
-
定期对餐饮场所进行卫生、加工流程检查;
-
发现问题及时劝导整改,建立“红黑榜”通报机制。
-
-
责任追究
-
因监管失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
违法行为纳入行业“禁入”名单。
-
以上方案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调整,建议以四川省、宜宾市等地的政策文件为参考框架,同时注重信息化监管手段的运用(如电子备案、在线培训),以提升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