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明吃润饼菜的习俗源于祭祖传统与寒食遗风,兼具文化象征与美食特色:润饼皮象征团圆包容,馅料寓意“包金包银”招财纳福,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蔡复一夫人的巧思,更融合了唐宋中原春饼的饮食文化,成为闽南清明祭祖与家族团聚的重要载体。
-
祭祖仪式的核心供品
润饼菜是泉州清明祭祖的必备食品,润饼皮代表祖先容颜,丰富馅料象征家族繁荣。旧时人们认为供奉润饼菜能为祖先“积阴财”,同时寄托子孙兴旺、生活富足的愿景。 -
寒食节习俗的延续
清明前禁火的寒食传统催生了冷食润饼的习俗。明代蔡复一夫人为方便丈夫公务饮食,首创薄饼卷菜的做法,后演变为润饼菜,成为闽南寒食文化的活态传承。 -
“包金包银”的吉祥寓意
润饼菜馅料涵盖海陆食材,如海蛎煎、三层肉、胡萝卜丝等,丰盛搭配被称为“包山包海”。圆润饼皮裹住多彩馅料,象征“包金包银”,蕴含招财进宝、家庭和睦的祝福。 -
中原与闽南的文化融合
润饼菜脱胎于唐宋春饼,随中原移民南下传入泉州。本地化过程中融入闽南食材(如浒苔、花生碎)与烹调技艺,形成兼具古风与地方特色的节令美食。 -
家族团聚的情感纽带
清明制作润饼菜需全家协作,从备料到围坐包卷,强化亲情纽带。侨胞返乡必食润饼菜,更使其成为承载乡愁的“思乡菜”,延续着泉州人的集体记忆。
如今,润饼菜已超越祭祀功能,成为泉州人清明团聚的味觉符号。若想体验地道闽南清明文化,不妨亲手卷一份润饼菜,感受舌尖上的传统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