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100个常识,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
-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春分后第15天,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
既是自然节气(反映物候变化),也是传统节日(蕴含民俗活动)。
二、核心习俗
-
扫墓祭祖:核心礼俗,包括清理坟墓、献花、供品、焚纸钱等。
-
踏青:春游活动,古称“行清节”“三月节”,与寒食节融合形成。
-
放风筝:清明节特有习俗,象征放走晦气。
三、传统食品
-
青团:江南地区特色食品,用糯米粉和艾叶包裹,寓意清明清新。
-
清明果:北方常见,类似小山丘形,含芝麻等馅料。
-
寒食节食品:如鸡蛋、冷食、馓子等,后与清明节习俗融合。
四、文化内涵与意义
-
表达孝道与追思:通过祭祖活动维系家族情感。
-
促进农耕:节气与农事活动结合,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
文化载体:包含上巳节(踏青)和寒食节(祭扫)双重内涵。
五、其他习俗
-
插柳:戴柳条帽或插柳枝于门楣,驱邪避灾。
-
踏青活动:如荡秋千、蹴鞠、射柳等,兼具健身与娱乐。
-
禁火习俗:部分区域因安全或信仰禁忌禁火。
六、现代演变
-
三冥节关联: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并称,共同构成祭祀体系。
-
非传统活动:如樱花节、风筝比赛等,丰富节日形式。
-
国际传播: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部分习俗存在地域差异,如青团多见于江南,清明果则更普遍于北方。饮食习俗中,清明前后建议清淡饮食,避免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