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长卷,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是关于《清明上河图》来历的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日益兴盛。张择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百态,决定用画笔记录下这一历史瞬间。
- 创作目的:张择端通过这幅画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盛景,反映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呈献与收藏
- 呈献给宋徽宗:张择端完成这幅画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阅图后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双龙小印。
- 历朝收藏与流转:北宋灭亡后,画作流入金兵手中,后入元朝皇宫。元朝后期,真迹被偷出并转卖至民间。明朝时,画作多次易主,最终被明代大奸臣严嵩父子强行索去。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弹劾,官场失势,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明朝中叶以后,画作被太监冯保盗出,后流传于民间。清朝时,先由陆费墀收藏,后被毕沅购得。毕沅死后,清廷将画作收入宫内。1911年以后,画作被溥仪盗出宫外,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了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6年,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10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将它收入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