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苦菜、苦苣菜
苣荬菜是一种在农村广泛分布的野菜,具有以下特征:
一、基本信息
- 学名与别名
学名为 Sonchus brachyoyus ,别名包括野苦菜、苦苣菜、牛舌头草、曲曲菜、败酱草等。
- 生长环境
多生于海拔300-2300米的山坡草地、林间潮湿地、荒地或河岸砾石滩,耐旱性强,适应性强。
- 形态特征
茎直立,高50-150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叶背紫红色。头状花序黄色聚伞状,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白色。
二、食用价值
- 食用部位与方法
以嫩叶为主,可凉拌、清炒或煮汤,口感脆嫩,含白色乳汁。南方地区常与肉类搭配,北方则多用于凉拌或作汤。
- 营养与功效
富含维生素C、钾、钙等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消肿止痛等功效,传统用于咽喉肿痛、肠炎、跌打损伤等。
三、药用价值
- 中医应用
全草入药,性寒,味苦,可晒干或鲜用,主治痢疾、咳喘、白带、急性菌痢等。
- 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其具有降血压、胆固醇、抗炎等作用,但需注意孕妇慎用(性寒易导致虚寒)。
四、现状与保护
-
传统上被视为农田杂草,因与农作物竞争资源,近年来数量有所减少。
-
部分地区(如广西、云南)将其作为特色食材,城市中也有售卖。
若需确认具体品种,可结合叶片形态(牛舌头状)和生长环境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