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位节气,标志着夏季进入中段,但尚未到达最热的时段。以下是关于小暑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
时间范围
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具体日期因年份和观测条件略有差异。
-
黄经与太阳位置
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此时北半球进入夏季第五个节气。
-
气候特征
天气开始炎热,但未达酷热,民间称“小热”。此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盛夏来临,进入伏旱期,雷暴活动频繁。
二、节气内涵与习俗
-
名称由来
古人将暑气分为“大暑”与“小暑”,小暑指热气初盛但未至极点,故称“小热”。
-
三候现象
-
温风至 :初伏前,暖湿气流增强,风中带有热浪。
-
蟋蟀居宇 :蟋蟀因高温离开田野,躲至庭院避暑,对应农历七月(夏历六月)。
-
鹰始鸷 :老鹰因地面高温飞至高空活动。
-
-
农事活动
棉花进入生长旺盛期,需加强田间管理,如施肥、除草和通风。江南地区开始种植晚稻。
-
民间习俗
-
晒伏 :通过阳光暴晒驱邪避灾,预防疾病。
-
饮食养生 :食用绿豆汤、西瓜、黄鳝等清热食物,调理肠胃。
-
节气歌谣 :流传“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等俗语。
-
三、养生建议
-
防暑降温
减少高温时段(11:00-15:00)外出,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
饮食调理
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搭配绿豆、冬瓜等清热蔬果。
-
关注天气变化
小暑后雷暴增多,需防范雷击,注意用电安全。
小暑作为夏季的转折点,既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现象,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醒人们顺应节气调整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