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结束,秋季开始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含义
-
季节分界点
白露象征孟秋与仲秋的交替,此时暑气消退,寒气初生,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
自然现象的体现
因气温下降导致水汽凝结,在清晨植物叶尖形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此时阳光尚热,但傍晚气温快速下降,形成“晨热暮凉”的典型特征。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
公历时间 :每年9月7日至9日交节,具体时间需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65度确定。
-
天文现象 :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地表热量散失加快。
三、气候与物候变化
-
气温变化 :昼夜温差显著,早晚凉爽,中午仍较炎热,形成“秋老虎”后的转折点。
-
物候特征 :候鸟南迁、植物叶色转黄、果实成熟等生态现象开始显现。
四、文化内涵与习俗
-
农耕意义
标志着农作物进入成熟期,需加强田间管理以应对降温对生长的影响。
-
民间习俗
部分地区有祭禹、饮白露酒等习俗,白露酒被认为可祛湿防寒。
五、节气诗句与俗语
-
诗词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绘了白露时节的典型景象。
-
俗语 :
-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
“白露不露水,秋后晒死鸡”(反映昼夜温差大)。
-
白露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是农耕文明对气候变化的智慧总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