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的成因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主要涉及气象因素、地形条件及灾害链反应。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气象因素主导
-
副热带高压与台风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北界长期徘徊于河南上空,形成稳定的低值天气系统,导致河南中西部长时间降水。7月中旬,台风“烟花”生成后,其外围偏东气流与副高南侧急流共同作用,将大量水汽输送至河南,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
地形抬升作用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太行山、伏牛山等山脉对偏东气流形成辐合抬升,使降水在河南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集中,加剧了局地强降水现象。
二、地形与环流叠加效应
-
地形雨效应
偏东气流遇到太行山、伏牛山时产生地形抬升,形成“辐合槽”天气系统,导致降水强度增大、持续时间长。这种地形雨效应在河南西部、西北部尤为显著。
-
对流“列车效应”
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类似“列车”的移动性降水带,进一步强化了强降水的持续性和局地极端强度。
三、灾害链反应
-
次生灾害叠加
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房屋倒塌、交通瘫痪等严重后果。例如,郑州地铁5号线海滩寺街站和沙口路站因积水淹没,造成人员伤亡。
-
气象条件与灾害滞后性
尽管气象台提前发布暴雨预警,但灾害发生存在滞后性。持续降水导致河流超负荷,加剧了洪水灾害的严重性。
总结
2021年河南暴雨是台风“烟花”、副热带高压、地形抬升及对流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台风提供水汽,副高维持降水场,地形加剧降水强度,对流活动形成“列车效应”,最终导致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此类灾害提醒我们需加强气象监测与应急响应能力,防范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