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40种,包括甲类2种、乙类27种和丙类11种,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调整为乙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2种)
甲类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危害性极强,需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目前仅包括鼠疫和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27种)
乙类传染病危害较大,需严格管理,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狂犬病等。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炭疽中的肺炭疽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虽属乙类,但按甲类管理。
三、丙类传染病(11种)
丙类传染病多为常见、传播力较弱的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需监测和常规防控。
总结: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分类科学,针对不同等级采取差异化管理,公众应了解基本分类,配合防控措施,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