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 遗传因素:部分病例呈现家族遗传倾向;
-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或纤溶活性降低可能参与发病;
- 血栓形成:真皮深部血管内血栓形成是核心病理过程。
2. 临床表现
- 皮肤症状(首发表现):
初期为2-15mm的半球形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中央坏死、溃疡,形成瓷白色萎缩斑,边缘有毛细血管扩张。 - 胃肠道症状(延迟出现):
皮肤病变后数月至十余年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最终可能发展为肠穿孔和腹膜炎。 - 其他系统受累:
约20%患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少数出现眼部、心肾功能损害。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皮肤活检(显示小动脉内膜炎和血栓)及临床表现,需与淋巴瘤样丘疹病等疾病鉴别。
- 治疗:
- 对症治疗: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缓解症状;
- 手术干预:肠穿孔需紧急修补术;
- 光疗:紫外线照射可能改善皮肤症状。
4. 预后
系统性损害(如肠穿孔、脑梗死)是主要致死原因,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但无法根治。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皮肤丘疹伴腹痛等症状时,及时至皮肤科就诊并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