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登记号编码规则主要依据《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WS218-2002)标准,由22位数字或英文字母组成,具体结构如下:
一、整体结构
-
总长度
由22位组成,包含9位组织机构代码和13位机构属性代码,两者之间用连字符“-”分隔。
-
组成部分
-
前9位:组织机构代码
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分配,独立法人医疗机构使用当地组织机构代码,非独立法人医疗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赋予临时代码。
-
后13位:机构属性代码
包含4位行政区划代码、2位经济类型代码、4位卫生机构类别代码和1位机构分类管理代码。
-
二、机构属性代码细分
-
行政区划代码(6位)
表示医疗机构所在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例如110101代表北京市海淀区。
-
经济类型代码(2位)
代码范围01-99,例如01表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02表示营利性医疗机构。
-
卫生机构类别代码(4位)
根据机构性质分类,例如:
-
01:综合医院
-
02:专科医院
-
0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04:其他类别(如健康教育所、医学培训中心等)。
-
-
机构分类管理代码(1位)
用于区分不同管理主体,例如01表示政府管理,02表示社会资本管理。
三、其他说明
-
校验码 :第9位为校验码,通过特定算法计算得出,用于验证代码准确性。
-
村级医疗机构 :在代码中通过加2位数字(如Var4)表示,例如“XX12345678-XX0100XX”中的“12”可能代表村级卫生院。
四、示例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登记号可能为:
110105-02030101
其中:
-
前6位“110105”为海淀区行政区划代码;
-
中间2位“02”表示非营利性机构;
-
后2位“03”代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类别;
-
最后1位“01”表示政府管理。
五、注意事项
-
代码需与《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标准严格对应,建议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最新编码规则;
-
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代码分配差异,建议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为准。
以上规则综合了卫生行业标准及实际应用场景,确保医疗机构登记号的唯一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