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样大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血便)时,饮食需以清淡、易消化、低纤维为主,关键原则是避免刺激肠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急性期优先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恢复期逐步添加低纤维固体食物,同时严格避免高脂、辛辣、生冷及乳制品。
分阶段饮食调整
-
急性期(腹泻频繁时)
- 流质为主:喝加盐的米汤、稀藕粉、苹果汁(稀释)补充水分和钠钾。
- 少量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减少肠道负担。
- 忌口:暂停牛奶、豆浆等易胀气食物,避免加重腹泻。
-
缓解期(症状减轻后)
- 半流质过渡:选择白粥、软面条、蒸蛋羹,可加少量胡萝卜泥(煮烂)辅助止泻。
- 低纤维蔬菜:如南瓜、土豆,去皮去籽后炖煮至软烂。
- 蛋白质补充:引入易消化的鱼肉、鸡胸肉(剁碎或蒸煮)。
需严格避免的食物
- 刺激性食物:辣椒、酒精、咖啡因会加速肠蠕动。
- 高糖高脂:蛋糕、油炸食品可能加重脱水或渗透性腹泻。
- 粗纤维食物:芹菜、豆类、全麦面包易摩擦发炎肠道。
- 生冷食物:生鱼片、冷饮可能引发肠痉挛。
辅助注意事项
- 补液优先:腹泻时口服补液盐(ORS)比单纯喝水更有效。
- 烹饪方式:所有食物应充分煮熟,避免煎炸,推荐蒸、煮、炖。
- 观察反应:添加新食物后若腹泻加重,需退回上一阶段饮食。
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保持1-2周温和饮食,逐步恢复正常饮食。若腹泻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严重脱水,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