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功能区,反映污染特征
水质监测断面设置原则是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关键。综合权威资料,主要原则如下:
一、断面类型与功能分区
-
背景断面 :在水系源头或行政区域入口处设置,用于反映自然状态下的水质基础。
-
控制断面 :根据水体功能区设置,同一功能区至少1个,用于监控污染源影响。
-
消减断面 :在水体受污染区域下游设置,用于评估污染削减效果。
-
河口/出境断面 :监测污染物扩散情况,反映入海或下游水质变化。
二、布设位置要求
-
宏观布局 :需反映流域整体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特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等干扰区域。
-
地形选择 :优先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的顺直河段,便于采样和数据采集。
-
代表性原则 :通过优化断面数量和位置,用最少监测点获取充分代表性的数据,结合社会经济和监测需求确定长期布设方案。
三、采样点与垂线设置
-
垂线布设 :
-
矩形断面:主流线设1条;
-
宽度≤50m:两岸各设1条,距岸边1/3水面宽;
-
宽度>50m:主流线1条 + 两岸各1条,均距岸边1/3水面宽;
-
特大河:增加垂线数,排污口侧可适当增多。
-
-
取样深度 :
-
水深≥5m:水面下0.5m和河底0.5m各取1个样;
-
水深1-5m:仅在水面下0.5m取样。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与社会经济结合 :考虑实际采样可行性,兼顾长期监测需求与短期污染事件响应。
-
数据管理 :断面需设置明显标志,标注位置及周边环境信息,并建立完善档案。
通过以上原则的综合应用,可有效提升水质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