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评价标准是依据水体功能、使用目的及保护目标,对水质进行量化或定性评定的规范体系。主要标准及分类如下:
一、主要水质标准体系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适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将水体分为五类(Ⅰ类至Ⅴ类),并设定24项基本指标限值,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专用于生活饮用水安全评价,规定铅、汞、砷等重金属及微生物指标的限值,确保饮用水符合健康饮用要求。
-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针对农业用水需求,控制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保障农作物生长安全。
-
其他专项标准
包括《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工业用水水质标准》等,分别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水质要求。
二、水质评价指标分类
-
物理指标
-
温度 :影响水中化学物质活性,通常作为必测项目。
-
色度 :反映水体浑浊度或污染物存在,如藻类污染导致水体呈绿色或褐色。
-
浑浊度/透明度 :悬浮物含量指标,浑浊度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
-
-
化学指标
-
pH值 :天然水pH值通常为6.0-8.5,工业污染可能使其偏离此范围。
-
硬度 :以钙、镁离子浓度表示,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
化学需氧量(COD) :反映水体受有机污染程度,值越高污染越严重。
-
氨氮(NH₃-N) :生物需氧氮指标,过高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
-
生物指标
-
粪大肠菌群 :每升水不超过200个为合格,超过可能提示粪便污染。
-
藻类指标 :如叶绿素a浓度,用于评估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
三、评价方法与分类体系
-
单因子评价法 :以最差单项指标决定水质类别,例如Ⅴ类水需满足所有指标限值。
-
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针对湖泊、水库,通过叶绿素a、总磷、总氮等指标评估生态健康。
四、其他相关标准
-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2017):与地表水标准衔接不足,导致评价矛盾。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规范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限值。
以上标准共同构成我国水质评价的框架,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水体功能、污染风险及治理目标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