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呼吸暂停(CSA)是一种因大脑呼吸中枢信号传递障碍导致的睡眠呼吸疾病,表现为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肌活动完全停止(口鼻气流与运动同时消失),可能引发低氧血症、睡眠中断及多系统损害。关键风险包括神经系统病变、心力衰竭、代谢异常等,且与猝死风险相关,需通过专业睡眠监测确诊并及时干预。
-
核心机制: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导致大脑无法正常发送呼吸指令,与阻塞性呼吸暂停不同,CSA患者气道通常无阻塞,但呼吸肌“罢工”。常见于脑卒中、脑炎、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或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代谢紊乱(如糖尿病)相关。
-
典型症状:夜间频繁憋醒、喘息或窒息感,白天过度嗜睡、晨起头痛、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伴随心力衰竭症状(如下肢水肿),且因缺氧易并发高血压、心律失常。
-
诊断要点:需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认,标准为每小时中枢性呼吸暂停事件≥5次,且占总呼吸事件的50%以上。需排除阻塞性因素(如气道狭窄)及其他原发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
-
治疗策略:
- 基础干预:控制体重、侧卧睡眠、避免酒精及镇静药物;
- 病因治疗:如纠正心力衰竭、改善脑供血;
- 呼吸支持:无创呼吸机(如适应性伺服通气)是主流方案,可稳定呼吸节律;
- 药物辅助:乙酰唑胺等可能刺激呼吸中枢,但需严格遵医嘱。
-
长期风险:未经治疗的CSA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触发夜间猝死。合并心力衰竭者预后较差,需定期监测心功能。
提示:若睡眠中出现呼吸停顿或频繁觉醒,应及时就医排查。生活习惯调整(如戒烟、抬高床头)可辅助改善症状,但确诊后需专业治疗以避免不可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