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缩小(肾萎缩)是肾脏体积异常减小的病理状态,通常由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关键亮点:①超声下长径<9cm可诊断;②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类;③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慢性肾炎等;④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并保护残余肾功能。
-
**定义与诊断
肾脏缩小指超声测量长径<9cm或显著小于正常范围(10-12cm)。临床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确认,常伴随皮质变薄、回声异常等特征。 -
主要病因分类
- 先天性:胚胎发育不良导致单侧或双侧肾脏体积偏小,可能无症状。
- :
- 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皮质回声增强)、高血压肾病(血流减少)、慢性肾炎(肾轮廓光滑)。
- 感染/梗阻:肾结核、肾盂肾炎(轮廓不规则)、尿路梗阻(肾盂扩张)。
- 血管问题:肾动脉狭窄、血栓(缺血性萎缩)。
-
典型症状与风险
早期可能无症状,晚期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水肿、高血压、贫血)。双侧萎缩提示终末期肾病风险,需警惕尿毒症。 -
治疗与管理原则
- 病因治疗:控制血糖/血压、抗感染、解除尿路梗阻或血管重建。
- 肾功能保护: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肾毒性药物,终末期需透析或移植。
提示:发现肾脏缩小应尽早就医,定期监测肾功能。健康人群需控制基础病,减少肾脏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