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缩小(肾萎缩)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和肾动脉狭窄,其次是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和反复感染(如慢性肾盂肾炎)。 这些因素导致肾单位不可逆损伤或血供不足,最终引发肾脏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
-
慢性肾脏疾病
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会持续破坏肾单位,导致肾实质纤维化。例如,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肾脏缩小且皮质回声增强,高血压肾病则伴随皮质变薄和血流减少。 -
肾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可造成肾动脉狭窄,使肾脏长期缺血萎缩。这类患者需通过支架植入恢复血供,单侧萎缩更常见。 -
尿路梗阻
结石、肿瘤或前列腺增生等梗阻因素未及时解除时,肾盂积水和实质受压会导致萎缩。手术解除梗阻后,部分肾功能可能恢复。 -
反复感染与炎症
慢性肾盂肾炎或反流性肾病易引发肾瘢痕形成,表现为肾脏轮廓不规则和局部皮质变薄,常见于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患者。 -
先天因素
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患者出生时即存在肾脏体积偏小,但若肾功能正常则无需特殊治疗,仅需定期监测。
总结:肾脏缩小提示肾功能已受损,需通过超声、CT等检查明确病因。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如控制血压血糖、解除梗阻或抗感染治疗;终末期患者则需透析或移植。定期复查和避免肾毒性药物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