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祜
张伯苓共有四个儿子,其中较为著名的儿子是张锡祜(1912-1937),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信息:
一、基本背景
-
身份背景
张锡祜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第四子,1912年出生的他,1937年牺牲时年仅25岁。
-
教育背景
- 1937年前就读于南开大学,后应征加入空军,进入中央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二、主要事迹
-
投身抗战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张锡祜驾驶战机奔赴前线,在空战中壮烈牺牲,成为中国空军首位牺牲的飞行员。
-
父亲的影响
-
张伯苓生前积极鼓励子女投身抗战,曾为儿子张锡祜报考空军提供支持。
-
好友沈崇诲评价其“有血性”,张伯苓临终称“今日之事意在其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
三、历史意义
-
民族气节 :作为出身水师的学者,张伯苓以儿子牺牲换国家利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
教育理念 :其教育思想包含“爱国精神”“公能思想”和“实干作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纪念与传承
-
2016年,张伯苓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其手稿《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首次公开出版。
-
2024年,张伯苓嫡孙张元龙在思政课上讲述其四叔事迹,传承家国情怀。
张锡祜的牺牲不仅是个人英勇行为的缩影,更象征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