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灯配时规范是确保道路通行效率与安全的核心技术,其设计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主要规范与原则的
一、配时设计内容
-
多段式信号配时
根据一天中交通量的时变规律,将信号配时划分为早高峰、晚高峰、平峰等时段,分别计算各时段的信号配时方案。
-
设计交通量确定
需取高峰小时中流率最高的15分钟换算为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
-
相位方案与绿信比
包括相位划分、信号周期时长、各相位绿灯时间(绿信比)、服务水平评估及信号配时图绘制。
二、时段划分原则
-
动态调整 :根据实时交通流量变化调整时段,例如高峰时段缩短绿灯时间,平峰期延长。
-
特殊场景 :可细分为早高峰、晚高峰、低峰时段等,或根据路口功能需求划分(如学校、商业区专用时段)。
三、关键参数设置
-
最短绿灯时间
每个相位需运行在安全时间内,通常通过计算确定,避免相位过短导致车辆滞留。
-
最大绿灯时间
限制为规定值或通过专业软件计算,避免绿灯过长影响其他方向通行。
-
相位跳越时间
低流量时段可提前结束当前相位(如无车辆检测时),减少黄灯等待时间,但需考虑大型车辆清空需求。
四、特殊场景处理
-
流量不对称 :对向车流量大时,可优先放行该方向车辆,再放行直行车辆。
-
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实时流量变化调整信号周期,例如高峰期缩短绿灯总时长,平峰期恢复常规配时。
-
非机动车与行人优先 :斑马线信号灯时长需保障行人安全,通常设置较长过渡时间。
五、设计流程与审批
-
需由专业交通工程师进行流量调查、计算与模拟分析。
-
配时方案需经交通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确保符合道路规划与安全标准。
六、技术支持与优化
-
采用智能交通系统(ITS)实时监测流量,动态优化信号配时。
-
定期评估配时效果,根据交通变化调整方案,例如季节性流量波动。
通过以上规范与原则的协同应用,可有效提升交叉口通行效率,减少拥堵,保障交通安全。实际配时需结合具体道路条件、交通需求及法规要求综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