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头部外伤后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引发,急性型症状在伤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亚急性型则在3天至3周内逐渐显现,两者均可能因脑组织受压导致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危及生命,早期通过CT或MRI确诊并及时手术干预是治疗关键。
-
发病机制与高危人群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由暴力撞击或减速性损伤导致脑表面血管撕裂,血液快速积聚形成占位效应;亚急性型则因出血速度较慢,症状隐匿进展。老年人、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及酗酒人群因脑萎缩、血管脆性增加,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婴幼儿摇晃综合征也是婴幼儿群体的特殊诱因。 -
典型症状与诊断方法
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意识模糊或昏迷,急性型可能伴随瞳孔不等大、肢体偏瘫等脑疝征象;亚急性型易被误诊为脑卒中或痴呆,需警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CT扫描是首选诊断工具,可清晰显示新月形高密度影(急性)或混杂密度影(亚急性),MRI对亚急性期血肿分辨率更高。 -
治疗策略与预后
急性血肿厚度>10mm或中线移位>5mm时需紧急开颅血肿清除,合并脑挫裂伤者需去骨瓣减压;亚急性型若症状轻微可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药物等保守治疗,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术后并发症如颅内感染、癫痫需长期管理,老年患者因脑顺应性差,死亡率较年轻人更高,但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该病救治效果与时间窗密切相关,头部外伤后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应即刻就医,康复期需结合认知训练与肢体功能锻炼,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高危人群应避免头部二次损伤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