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锥虫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舌蝇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血液或母婴垂直传播。其传染源包括患者、带虫者及动物宿主(如牛、羚羊等),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致命。
-
传播途径多样
舌蝇(采采蝇)是主要传播媒介,叮咬时将锥虫注入人体。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性行为或母婴传播,但这类途径较为罕见。 -
传染源广泛
人类患者和带虫者均可传播,动物宿主如家畜(牛、猪)和野生动物(羚羊、猎狗等)也是重要储存宿主,形成人兽共患循环。 -
症状与危害
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晚期锥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行为异常、昏迷甚至死亡,需及时治疗以避免不可逆损伤。 -
防控关键
避免舌蝇叮咬(如使用驱虫剂、穿长袖衣物)、筛查感染者及加强动物宿主管理是阻断传播的核心措施。
该病虽可治愈,但复发风险存在,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