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穿孔是伤寒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五个方面为您详细解答:
1. 定义
肠伤寒穿孔是指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在病程中发生的肠道穿孔。它通常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是伤寒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 病因
肠伤寒穿孔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感染源:伤寒沙门菌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感染人体后引发伤寒。
- 病理基础:伤寒患者肠道黏膜会形成溃疡,当溃疡进一步发展、坏死时,可能导致肠壁穿孔。
- 诱发因素:病情进展迅速、治疗不规范、免疫力低下(如婴幼儿、老年人)、服用泻药或接受钡灌肠等操作都可能增加穿孔风险。
3. 症状
肠伤寒穿孔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以下特点:
- 穿孔症状:突发性右下腹剧烈疼痛,迅速扩散至全腹,伴随恶心、呕吐、心慌、出冷汗,体温和血压可能出现暂时下降,随后迅速复升。
- 腹膜炎表现: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
-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前兆,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
4. 诊断
肠伤寒穿孔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方法:
- 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特别是右下腹剧烈疼痛及腹膜炎体征。
-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或透视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提示气腹。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肥达反应试验可辅助确诊伤寒。
- 腹腔渗液培养:手术中可取腹腔渗液进行伤寒杆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5. 治疗
肠伤寒穿孔的治疗需要综合进行,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 手术治疗:确诊后应尽快进行手术,主要方法包括穿孔缝合修补术、近端回肠插管造口等。手术需尽可能简单快速,避免加重患者负担。
- 药物治疗:术后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控制腹膜炎,同时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补充水电解质、营养支持等。
- 术后护理:患者需禁食禁水,并进行胃肠减压,术后密切监测病情,确保顺利恢复。
6. 预防与注意事项
- 注意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 及时治疗:伤寒患者需规范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 避免诱因:避免在疾病缓解期过早食用坚硬食物,或进行刺激性操作(如泻药、钡灌肠)。
肠伤寒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降低死亡风险。如有相关症状,请务必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