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IEC)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结肠,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综合说明:
一、病原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特性
EIEC属于侵袭性大肠杆菌,可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和溃疡形成。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二、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消化系统症状:频繁腹泻(每天十余次至数十次)、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 全身症状:高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脱水或感染性休克。
- 潜伏期与病程
潜伏期约13-24小时,起病急骤,病程可持续1-2周,部分患者可能迁延至3个月。
三、诊断与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
- 病原检测:粪便培养结合豚鼠角膜试验(Sereny试验)可确诊。
- 鉴别诊断
需与细菌性痢疾、其他类型肠炎区分。
四、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
- 抗生素:首选阿莫西林、甲砜霉素等,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
- 对症治疗: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止泻药。
-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可能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肠穿孔或菌血症,需密切监测。
五、高危人群与预防
- 易感人群
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及卫生条件差地区的较年长儿童和成人。 -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或生水;
- 加强手卫生,尤其是婴幼儿护理者。
该病多发于气温较高的5-8月,及时就医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