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IEC)感染是一种由特定类型的肠道细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这种病原体首先在日本于1967年被发现,主要影响较年长的儿童和成人,并且其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相似,因此常常被误诊为菌痢。
病因
EIEC属于大肠埃希菌的一种特殊类型,它能够穿透并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内部繁殖,进而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炎症反应及溃疡形成,从而引发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种细菌通过释放内毒素来造成细胞损伤,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传播途径
该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食物传播、水源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而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临床表现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即排便欲望强烈但排便量少)、脓血便等症状。在某些情况下,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发展为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感染性休克。
诊断与治疗
实验室检查对于确诊至关重要,通常需要进行粪便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EIEC,并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一步确认。一旦确诊,治疗方案通常包含抗生素疗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补液支持和营养支持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对于有明显脱水现象的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EIEC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治疗时应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用药。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和个人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勤洗手、确保食物彻底清洗干净以及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热的食物。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其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特征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感染了此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