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熊去氧胆酸(UDCA)
- 作用:促进胆汁分泌、保护肝细胞、减轻胆汁淤积,是当前一线治疗药物。
- 用法:需长期服用,剂量需根据肝功能调整。
-
S-腺苷蛋氨酸(SAMe)
- 作用:改善肝细胞膜流动性,促进胆汁排泄,适用于妊娠、药物性肝损伤等引起的胆汁淤积。
- 用法:常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形式。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 作用:抗炎、抑制免疫反应,适用于急性重症或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患者。
- 注意:需警惕副作用(如感染风险、骨质疏松)。
-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 作用:联合激素减少复发,适用于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例。
-
苯巴比妥
- 作用:诱导肝酶活性,增加胆汁流量,常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利福平
- 作用:通过FXR机制上调解毒酶,辅助缓解胆汁淤积。
二、手术治疗
-
肝移植
- 适用情况:终末期肝病、药物无效或复发的患者。
- 风险:手术风险高,需术后长期抗排异治疗。
-
胆汁转移手术
- 作用:减少肝肠循环胆汁酸,缓解瘙痒和肝损伤。
三、支持治疗
-
脂溶性维生素补充
- 目的:纠正因胆汁淤积导致的维生素A/D/E/K缺乏。
-
营养支持
- 目的:维持能量和蛋白质摄入,改善营养状态。
四、其他治疗
-
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
- 作用:快速清除血液中毒性物质,临时缓解重度黄疸。
-
光疗
- 作用:促进胆红素排泄,适用于新生儿病例。
注意事项
- 个体化治疗:需根据病因(如遗传、感染、药物)和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方案。
- 定期监测:包括肝功能、胆汁酸水平、影像学检查等。
- 避免自行用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需严格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肝衰竭),需立即就医评估手术或肝移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