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逸搏和室性逸搏心律是两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以下将分别进行解释:
一、室性逸搏
1. 定义
室性逸搏是指当心脏的窦房结(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或房室交界区功能异常时,心室自身的起搏点(室性起搏点)主动发出冲动,以维持心脏跳动的一种现象。它是心脏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于在心率过缓时保证基本的心脏泵血功能。
2. 机制
- 触发原因:通常由于窦房结、心房或房室交界区起搏点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发放冲动,导致心室起搏点被动承担起心脏起搏的任务。
- 心电图表现:
-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
- QRS波前无相关P波。
- 可与窦性或交界性激动形成室性融合波。
3. 临床意义
室性逸搏通常出现在严重心动过缓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其出现有助于维持心脏基本功能,但若频率过低或持续存在,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胸闷、头晕等症状。
二、室性逸搏心律
1. 定义
室性逸搏心律是指室性逸搏连续出现三次以上形成的心律失常。它通常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严重障碍时,是心室自主节律的一种表现。
2. 机制
- 心电图表现:
- 心室率缓慢,通常为20~40次/分钟。
-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可超过0.18秒。
- 可伴随心房静止或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颤)。
- 临床特点:
- 在濒死期可能出现极缓慢的室性逸搏心律,称为“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表现为听诊心音消失、心电图上仅有数个QRS波群。
3. 临床意义
室性逸搏心律是心脏在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情况下的表现,提示预后较差。它可能引发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干预。
三、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 相同点:
- 都是心室自主节律的表现,与窦房结或房室交界区功能障碍有关。
- 均可能出现在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时。
- 不同点:
- 室性逸搏是单个或少数出现的室性节律,而室性逸搏心律是连续出现的多个室性逸搏。
- 室性逸搏心律通常伴随更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预后较差。
四、总结
室性逸搏和室性逸搏心律是心脏在传导系统功能障碍时的自我保护机制,但其出现可能与严重的心脏疾病或其他病理状态有关。建议出现相关症状(如胸闷、头晕、晕厥)时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