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方案的综合框架,结合政策要求、实践案例及管理规范整理而成: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家长、促进学生成长为核心,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地方教育局关于课后延时服务的指导意见,通过规范管理、丰富内容,破解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难题,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二、实施原则
-
自愿参与原则 :学生是否参加由家长自愿选择,学校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
-
安全第一原则 :确保学生在延时服务期间人身安全,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
质量优先原则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三、服务内容
-
基础托管服务
-
完成作业辅导、答疑解惑,保障学生完成当日学习任务。
-
组织课间休息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
拓展兴趣服务
-
开设科普、艺术(如音乐、舞蹈)、体育、阅读等社团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
-
设立红领巾讲解员、象棋等特色课程,培养综合素质。
-
-
特殊群体关怀
- 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参与服务。
四、服务时间与地点
-
时间安排 :周一至周四下午两课时,周五下午一课时,每课时40分钟,总时长不超过18:00。
-
地点设置 :利用校内教室、功能室等场所开展服务。
五、管理措施
-
教师管理
-
建立课后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包括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安全规范等指标。
-
对无故缺勤、违规操作(如早退、空堂)的教师进行绩效扣分。
-
-
安全保障
-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值班教师职责,确保学生离校前与家长交接。
-
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
-
收费管理
-
实行政府指导价,如3元/生/课时,按学期预收费用,多退少补。
-
建立收费公示制度,接受家长监督。
-
六、资源整合
-
家校合作
-
通过家长会、问卷调查了解需求,建立服务需求档案。
-
鼓励家长参与部分服务内容(如志愿者活动)。
-
-
社会支持
-
积极争取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
-
与社区、企业合作拓展资源(如场地、设备捐赠)。
-
七、评估与反馈
-
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及时调整服务内容。
-
总结典型经验,通过校际交流、媒体宣传推广好做法。
通过以上方案,学校可系统化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既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又提升教育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