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收取延时费的问题,结合相关政策和法律要求,可总结如下:
一、合法性基础
-
政策支持与法律依据
教育部明确表示课后延时服务采取“服务型收费或代收费”模式,允许学校在家长自愿原则下收取费用,用于教师补贴、活动成本等合理支出。
-
收费原则限制
-
必须经家长同意,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
-
服务内容应与教学相关(如作业辅导),不得包含新课教学;
-
收费标准需符合地方政策规定,如云南省不超过400元/学期、淄博市乡村学校每课时不超过3元等。
-
二、合规性要求
-
明确收费范围
-
允许收取与课后服务直接相关的费用,如教材、练习册等学习资料费用;
-
禁止将早到校看管、晚自习等强制服务纳入收费范围。
-
-
规范收费行为
-
收费项目需经教育部门备案,避免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标准;
-
收费金额应合理,避免出现零整金额(如510.2元)等异常情况。
-
三、家长权益保护
-
知情权与选择权
家长应充分了解收费依据、用途及标准,有权自主选择是否参与;
若对收费存疑,可向教育局举报或通过12321热线投诉。
-
反对违规收费
若发现学校未经同意收费、费用用途不当或超标准,可要求退费或赔偿。
四、地区政策差异
不同地区对延时服务收费有具体规定,例如:
-
收费标准 :如濮阳80元/月、乡镇70元/月,或按课时收费(如小学1.5元/课时);
-
补贴标准 :教师每课时补贴不低于60元。
建议家长关注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课后服务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判断收费合规性。若对具体收费项目有疑问,可要求学校提供收费明细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