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 病原菌:国内常见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国外以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大肠埃希菌为主。部分病例由李斯特菌、克雷伯菌等引起。
- 感染途径:
- 产前感染:极罕见,多因母亲感染(如李斯特菌)导致胎儿感染。
- 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情况下,细菌上行污染羊水或经产道侵入。
- 产后感染:通过呼吸道、脐部、消化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
二、临床表现
新生儿症状不典型,可能包括:
- 一般表现:反应差、嗜睡、拒奶、发热或体温不升。
- 颅内压增高:前囟饱满、张力增高,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
- 特殊体征:眼神发呆、眼球震颤、肌张力异常,部分有黄疸或肝脾肿大。
三、诊断
-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显著增加(足月儿>32×10⁶/L),蛋白升高,糖降低。
- 影像学检查:B超或MRI可发现脑室膜炎、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
四、治疗
- 抗生素治疗:
- 首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疗程至少2-3周。
- 严重病例需联合用药(如青霉素+万古霉素)或鞘内注射抗生素。
- 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颅压(甘露醇),控制惊厥(苯巴比妥)。
- 并发症处理:硬膜下积液需穿刺引流,脑积水需手术干预。
五、预防与预后
- 预防: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产道感染,接种疫苗(如肺炎链球菌疫苗)。
- 预后:病死率约10%,幸存者可能遗留智力障碍、癫痫、听力损失等后遗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若新生儿出现发热、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进行脑脊液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