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的基础上,由于血管再通导致出血。
病因
- 心源性脑栓塞:多种心脏疾病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栓塞血管易于再通,受损血管壁脆弱易破,当血液重新涌入时即发生栓塞区出血。常见于心房纤颤、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 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梗死面积越大,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几率越高。
- 抗凝和溶栓治疗: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容、血管扩张药物或早期进行外科手术,可能触发出血性脑梗死。
病理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特征是缺血区血管壁损伤和坏死,导致血液从破损的血管壁漏出,形成红色软化灶。
临床表现
- 一般表现:发病年龄以老年患者多见,先有脑梗死症状,如意识障碍、不完全或完全性失语、头痛、眩晕、呕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运动性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等。
- 根据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时间分两型:
- 早发型:脑梗死后3天内发生的出血性脑梗死,常与栓子迁移有关,临床症状突然加重,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
- 晚发型:脑梗死8天后发生的出血性脑梗死,常与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不明显,患者一般没有任何感觉,甚至病情逐渐有好转。
- 根据临床症状演变分三型:
- 轻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晚,多在原来脑梗死7-8天后发生,部分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时发生,发生出血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加重,预后无较大变化。
- 中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脑梗死后4-7天,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在原来的基础上病情加重,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加重,一般无意识障碍,预后较好。
- 重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生在脑梗死3天内,表现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突然明显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重者可因脑疝死亡。
诊断
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脑CT或MRI。CT平扫典型表现为梗塞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MRI对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
治疗
- 一般治疗:轻型出血性脑梗死无需特殊治疗,以脱水降颅内压、调节和控制血压、血糖,清除自由基,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为主。
- 病因治疗:如心源性脑栓塞应积极控制原发性心脏病,尽量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高血压患者尽量把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 药物治疗:对于疑有或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停用一切能诱发出血的药物,如抗凝剂、溶栓药、扩容剂、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聚集剂等。急性期血压的调控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和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 手术治疗: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适用于脑血肿较大者,已破入脑室系统、病情危重者,或有脑疝先兆的患者。
预后
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与出血量、出血时间及治疗措施密切相关。早发型出血性脑梗死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晚发型出血性脑梗死预后较好,但易被临床医师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