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分为材料、工艺、养护及管理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材料问题
-
坍落度异常
-
坍落度过小:因水泥用量大、初凝时间短、原材料含泥量高或减水剂失效导致,需调整配合比或更换材料。
-
坍落度过大:可能因用水量过多、骨料级配不合理或外加剂失效引起,需控制用水量并优化配合比。
-
-
骨料质量问题
-
细颗粒比例过高:需掺入砂调整级配;
-
含泥量超标:需选用清洁骨料并减少减水剂吸收泥分。
-
二、工艺问题
-
振捣不当
-
漏振/过振:导致局部孔洞、蜂窝或麻面,需调整振捣顺序和时长。
-
钢筋密集部位未充分振捣:易出现露筋或蜂窝缺陷。
-
-
模板问题
-
模板未清理或湿润不足:导致混凝土表面麻面或粘坏。
-
模板拼缝不严或隔离剂失效:引发漏浆或钢筋位移。
-
-
施工缝处理不当
- 未凿毛或润泵砂浆不达标:导致接缝处强度薄弱,需清理后浇筑高标号混凝土。
三、养护问题
-
早期失水
-
养护不及时或湿度不足:引发干缩开裂,影响强度和耐久性。
-
永久性养护缺失:如未覆盖保湿材料。
-
-
温度应力
- 极端温度变化:导致混凝土热裂,需优化配合比并缩短养护时间。
四、管理问题
-
配合比错误
-
材料标识混乱或计算失误:需严格核对配合比并复核材料。
-
未进行试配:直接使用设计配合比可能不适应现场条件。
-
-
施工流程不规范
-
振捣顺序错误(如未分层):形成冷缝,需专项处理。
-
脚手架支撑失稳:引发模板变形或漏浆。
-
-
验收不严
- 未进行旁站监督或专项验收:遗漏质量问题导致返工。
总结
混凝土浇筑质量需从材料控制、工艺优化、规范施工和精细养护等多方面入手。建议施工前进行充分设计计算,施工中加强过程监控,养护阶段落实保湿措施,并建立严格的质量验收体系,以减少质量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