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感染的常见病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小螺菌:小螺菌是导致鼠咬热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属于螺旋体科。这种细菌通过鼠的咬伤进入人体,通常在被咬后的2到3周内发病,但也有可能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内保持潜伏状态。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受累等症状。
-
念珠状链杆菌:另一种导致鼠咬热的病原体是念珠状链杆菌,属于弧菌科。与小螺菌相比,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鼠咬热潜伏期较短,大约为10天,且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背痛和关节痛等。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鼠类的唾液、尿液或粪便传播给人类,尤其在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时。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
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的一些致病性细菌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是重要的传染源,人类接触被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被其叮咬后可能感染。感染后的症状可能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腹痛、腹泻等。
-
假结核菌:假结核菌是一种可以在土壤中生存并在动物体内繁殖的细菌。虽然它对人类的致病性不强,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伤口接触到含有假结核菌的物质时,仍可能导致局部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
鼠类还可能携带其他多种病菌,如鼠疫耶尔森杆菌(导致鼠疫)、汉坦病毒(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等,这些病菌都可以通过鼠咬或接触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而传播给人类。
鼠咬感染的常见病菌种类繁多,其中以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最为常见,它们分别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鼠咬热。鼠类还可能携带其他多种病菌,因此被鼠咬伤后应及时就医并接受适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