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简称尿感)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疗法,但具体的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应根据病原菌类型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来确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项:
-
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增加水分摄入,促进排尿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饮食上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确保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供给。
-
抗感染治疗:
- 药物选择:对于细菌性尿感,需要依据尿感定位诊断及病原菌种类来选择药物。例如,上尿路感染应选用血和肾浓度高的药物,而下尿路感染则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
- 具体药物:
- 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基异恶唑(SME)与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联合应用(即复方新诺明),是初次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通常疗程为1~2周。
- 头孢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克肟、头孢拉定等,对革兰阴性和阳性菌都有较好的效果。
- 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虽然有效,但由于其潜在的耳毒性和肾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 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用于治疗尿路感染,但对于18岁以下的小儿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 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适用于敏感菌株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作用。
-
疗程:对于儿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临床上不易区分的情况,新生儿和小婴儿尿路感染合并畸形的比例较高,因此不推荐短程疗法(包括单剂量疗法和3天疗法)。常规疗法大约持续两周左右,只有当孩子年龄大于5岁且没有尿路畸形时,才考虑采用短程疗法。
-
复发和再感染的处理: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后多数症状会在数天内消失并治愈,但约有50%的患儿可能会复发,大多在治疗后的第一个月内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评估病原体的耐药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
无症状性菌尿的处理: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治疗,但如果伴有尿路梗阻或其他异常,则应积极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信息仅供参考,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当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家长不应自行给孩子用药,以免因不当用药导致病情加重或产生不良反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以及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都是预防和治疗小儿尿路感染的重要措施。如果发现孩子有任何疑似尿路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准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