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UTI)是儿童常见的细菌性感染之一,尤其在婴幼儿中更为普遍。了解其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导致小儿尿感的一些主要原因:
生理特点
婴儿和幼儿由于生理特点,更容易受到尿路感染的影响。例如,婴儿经常使用尿布,这使得尿道口容易被粪便污染,增加了上行感染的风险。女性婴儿的尿道较短,这也增加了她们患尿路感染的概率。
先天畸形与尿路梗阻
一些先天性的泌尿系统异常,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或后尿道瓣膜等,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从而成为感染的理想环境。这类情况在医疗中心中约占总尿路感染病例的25%至50%。
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一种现象,即当膀胱内的压力增加时,尿液会逆向流入肾脏。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反流性肾病及肾脏瘢痕形成。研究表明,在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的小儿中,35%至60%存在不同程度的尿返流。
细菌因素
大多数情况下,尿路感染是由细菌入侵引起的,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所有初次发作尿路感染的75%-90%。其他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包括变形杆菌、克雷白氏杆菌以及偶尔的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感染途径
- 上行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细菌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并进一步向上移动至肾脏。
- 血行感染:较少见,通常发生在新生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身上,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源通过血液传播至肾脏。
- 淋巴道感染:极为罕见,涉及到细菌经由淋巴系统扩散至肾脏。
- 直接感染:非常少见,通常是由于邻近器官的直接蔓延或者外伤所致。
预防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小儿尿路感染的发生,家长应注意保持孩子的个人卫生,尤其是女孩应从前向后清洗以减少肛门区域细菌对尿道口的污染风险。勤换尿布、鼓励孩子多饮水以促进排尿也是重要的预防策略。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孩子,定期进行尿液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潜在的尿路问题。
针对小儿尿路感染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提到的生理特征、解剖结构异常、细菌种类及其侵入路径等。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结合医学检查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其所带来的健康威胁。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尿路感染,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