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易感性
- 生理特点:婴幼儿尿道短(尤其是女孩)、输尿管长且弯曲,易因尿液反流或细菌滞留引发感染。
- 卫生习惯:尿布使用、外阴清洁不足导致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侵入。
- 尿路结构异常:约25%-50%的尿感患儿伴有先天畸形(如肾盂输尿管狭窄、后尿道瓣膜等),需及时排查。
2. 症状表现
- 婴幼儿(<2岁):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发热、哭闹、拒食、呕吐、腹泻或顽固性尿布疹。
- 年长儿(>2岁):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哭闹,可能伴腰痛或肾区叩击痛。
- 全身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寒战、高热、血尿,甚至休克。
3. 诊断方法
- 尿液检查:清洁中段尿常规(白细胞≥5/HP)、尿培养(菌落计数≥10万/ml)是确诊依据。
- 辅助检查:亚硝酸盐还原试验(敏感性高)、影像学检查(排查结构异常)。
4. 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一般处理: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外阴清洁。
- 抗生素: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如头孢类、磺胺类),疗程通常5-7天。
- 复杂病例:尿路畸形需手术矫正,反复感染者需长期预防性用药。
- 预防:
- 女婴排便后从前向后清洁外阴,避免穿开裆裤。
- 及时更换尿布,避免憋尿,鼓励每日饮水。
- 定期体检,早发现尿路结构异常。
5. 何时就医?
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排尿哭闹、尿液浑浊或带血,建议及时就诊,完善尿常规等检查。
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护理,多数小儿尿感能有效控制,避免进展为慢性感染或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