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疾病定义与分类
- 定义: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理以局灶和节段分布的硬化性病变为主要变化的肾小球疾病。
- 分类:根据肾小球硬化部位及细胞增殖的特点,可分为 5 种亚型,包括血管极型、塌陷型、顶端型、细胞型和非特异型,其中非特异型最为常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包括家族遗传、基因突变、病毒感染、药物毒性、肾缺血、肾缺氧等。部分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某种增加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进而引发蛋白尿的循环渗透性因子。
- 发病机制:足细胞病变在 FSGS 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细胞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被激活,其钙神经蛋白 A 亚基 α - 异构体表达增加,介导足细胞去磷酸化,导致细胞骨架紊乱,产生蛋白尿。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脂血症、肾小球内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内节段性凝血等也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 好发人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黑人中多见。
- 发病率:在黄种人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 20 年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临床表现
- 肾病综合征表现:大量蛋白尿,一般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一般表现为下肢可凹陷性水肿;高脂血症。
- 其他肾功能受损表现:血尿,尿常规常表现为镜下血尿,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管型尿、氨基酸尿等肾小管功能损伤表现;肾功能下降,常表现为血肌酐、血氮上升。
检查方法
- 尿常规: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氨基酸尿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可下降。
-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水平蛋白尿,>3.5 克。
- 血常规:可能出现血肌酐和血氮升高,提示肾功能下降。
- 生化全项:可能出现血脂异常波动。
- 肾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光镜下可见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表现为受累节段的硬化,相应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显示 IgM 和 C3 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基底膜塌陷,系膜基质增多,电子致密物沉积。
并发症
- 感染:患者免疫力降低,且使用抑制免疫的药物,容易发生感染。
- 血栓和栓塞:血液黏滞度增高,加上利尿剂、激素的使用,易出现血栓和栓塞,以肾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
- 急性肾衰竭: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管受损等因素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 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血中蛋白质降低,体内可能出现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尽早开始治疗,重点在于减少蛋白尿及防止硬化进展。非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可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激素抵抗者或依赖者可适当使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
- 预后:不同病理表现的预后不尽相同。多数顶端型 FSGS 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较好;塌陷型治疗反应差,进展快,多于 2 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其余各型的预后介于两者之间。预后还与尿蛋白程度、血压、起病肾功能情况、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