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因乳酸代谢异常引发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属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以下从定义、机制、症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说明:
1. 疾病定义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指糖尿病患者体内乳酸生成过多或清除减少,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异常升高(≥5mmol/L),并伴随代谢性酸中毒(pH≤7.35,碳酸氢盐≤10mmol/L)。其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
2. 发病机制
- 乳酸代谢失衡:胰岛素不足导致葡萄糖有氧代谢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加。
- 诱因:
- 基础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乳酸清除能力下降)、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组织低灌注)。
- 药物因素:双胍类降糖药(尤其肝肾功能不全时易引发)。
- 其他因素:过量饮酒、一氧化碳中毒(干扰有氧代谢)。
3.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嗜睡。
- 进展期症状:深大呼吸(无酮味)、口唇发绀、脱水、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或昏迷。
- 危重表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4. 治疗原则
- 紧急处理:
- 补液扩容:使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纠正脱水,避免含乳酸制剂。
- 纠正酸中毒: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
- 病因治疗:
- 停用双胍类药物。
- 控制感染、改善组织缺氧。
- 必要时血液透析清除乳酸。
- 支持治疗:胰岛素调节血糖、维持电解质平衡。
5. 预后
该病起病急骤,若未及时干预易引发脑水肿、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早期识别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