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庞大且丰富,截至2024年最新数据,已累计公布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下为综合整理:
一、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
-
昆曲
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与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5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临武傩戏
以面具为核心元素的戏曲剧种,表演时戴面具进行,具有神秘色彩。2019年与湘剧、桂阳戏等共同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桂阳湘剧
昆曲流入湘南后与地方音乐融合形成的戏曲剧种,保留80多座古戏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盘王节(还盘王愿)
瑶族重要祭祀活动,传承1391年历史,2007年与苏仙传说、宜章夜故事并列为国家级非遗。
-
中医诊疗法(陈氏蜂疗法)
以蜂蜡、草药等为原料的独特诊疗方法,2021年新增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二、省级非遗项目(23项)
涵盖传统戏剧、民俗、技艺等领域,如:
-
嘉禾伴嫁歌 :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婚嫁礼仪音乐,2019年新增为省级非遗。
-
苏仙传说 :汉族民间传说,与盘王节共同构成郴州文化符号。
-
抬阁(宜章夜故事) :以讲故事形式传承的民间活动,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三、市级非遗项目(83项)
数量最多的一级非遗,包含传统技艺、节庆活动等,例如:
-
端午划龙船 :与土法茶油榨制技艺等共同构成郴州市级非遗支柱项目。
-
抖辣椒制作技艺 :反映湘南饮食文化的传统工艺。
-
苏仙区坳上镇田家湾乌米粽制作技艺 :结合中草药改良的传统美食技艺,2024年新增为市级非遗。
四、其他补充说明
-
代表性传承人 :截至2024年,郴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16名、市级99名。
-
地理分布 :非遗项目覆盖郴州全境,包括苏仙、桂阳、临武、汝城等县市,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圈。
以上项目体现了郴州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特色,既有古老戏曲的传承,也有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