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紧急就医与影像学检查
- 一旦出现腹痛、肢体缺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血栓位置和范围。早期诊断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2. 药物治疗
- 抗凝治疗:常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药物防止血栓扩大,长期口服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维持疗效。
- 溶栓治疗:急性期可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等药物快速溶解血栓,但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
3. 介入治疗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通过球囊扩张狭窄动脉,恢复血流,适用于轻中度狭窄或高危患者。
- 支架置入术:在狭窄部位放置金属支架支撑血管,改善血供。
- 血管内溶栓术:直接注入溶栓药物至血栓部位,提高疗效并减少全身副作用。
4. 外科手术
- 动脉内膜剥脱术:直接清除血栓及病变血管内膜,适用于局限性血栓。
- 血管旁路移植术:严重闭塞时建立新血流通道,恢复远端组织供血。
- 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合并动脉瘤时需切除病变并置换人工血管。
5. 基础疾病管理
-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调整饮食和运动。
6. 随访与监测
-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血流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示: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血栓性质、患者年龄及健康状况综合评估。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