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脂肪吸收不良的处理需要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综合制定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饮食调整
-
低脂高热量饮食
- 减少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香蕉、米糊)。
- 补充中链甘油三酯(MCT),因其无需胆盐即可直接吸收,适合胆道梗阻或胰腺功能不足的患儿。
-
蛋白质与营养强化
- 选择优质蛋白(如低脂牛奶、鱼类、豆制品),避免过敏原(如麦类、牛奶蛋白)。
二、药物治疗
-
消化酶补充
- 胰酶制剂(如胰酶片、多酶片)可改善脂肪分解,适用于胰腺功能不足或囊性纤维化患儿。
-
益生菌与微生态调节
- 口服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
-
胆盐替代疗法
- 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改善胆汁分泌不足导致的脂肪吸收障碍。
三、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
-
静脉营养
- 重度患儿可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等,保证热量和营养供给。
-
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
- 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铁、锌等,预防佝偻病、贫血等并发症。
四、病因治疗
-
原发疾病处理
- 如先天性胆道闭锁需手术,乳糜泻需无麸质饮食,感染性疾病需抗生素治疗。
-
并发症管理
- 腹泻严重时可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五、日常护理与预防
-
卫生与感染预防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
定期监测与随访
- 定期复查粪便脂肪定量、血液营养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处理核心是“病因治疗+营养支持”,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粪脂定量、胰酶检测)明确病因。轻度患儿可通过饮食和药物改善,重度需住院进行静脉营养或手术干预。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病情评估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