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肾损害是由药物本身的肾毒性、小儿肾脏生理特点以及不当用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以下是具体介绍:
- 药物本身的肾毒性
- 一些药物具有直接的肾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它们可以在肾脏中蓄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
- 化疗药物如顺铂,会损伤肾脏的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还可能引起肾小管坏死,进而导致肾损害。
- 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长期或大量使用易造成肾损害。
- 小儿肾脏生理特点
- 小儿的肾脏发育尚未成熟,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均低于成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容易在肾脏中积聚,增加了药物性肾损害的风险。
- 小儿肾脏的血流量相对丰富,药物容易到达肾脏,且肾脏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积较大,药物与肾脏组织接触的机会较多,也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
- 用药不当
- 药物剂量过大是常见原因之一。如果医生或家长未按照小儿的体重、年龄等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导致用药过量,会增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 用药时间过长也可能引发肾损害。某些药物需要在一定疗程内使用,若超出规定时间继续用药,药物在体内积累,会对肾脏造成慢性损伤。
-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可能导致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增加肾损害的风险。例如,同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强效利尿剂,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和药物的肾毒性。
- 个体差异
- 不同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小儿可能存在遗传因素导致的药物代谢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异常,更容易出现药物性肾损害。
- 小儿本身的基础疾病也可能影响肾脏对药物的耐受性。如患有先天性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畸形等疾病的小儿,肾脏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用药物时更易发生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