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表现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使用时间长短以及个体的身体状况。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由X线造影剂引起的ARF会在造影后的48小时内出现;而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导致的ARF,则多在用药5~7天后或一次性大剂量用药后24~48小时内显现。
-
肾小管-间质疾病:青霉素类药物可以引发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表现为血尿、白细胞尿、蛋白尿,并伴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可超过30%),同时还有可能伴随发热、药疹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情况。
-
肾病综合征:其特征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症状,青霉胺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等均可引起这种综合征。
-
肾炎综合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这可能是由于某些肾毒性药物的作用所致。
-
单纯性血尿和/或蛋白尿:包括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抗肿瘤药物在内的多种药物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
慢性肾功能衰竭: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如木通、防己、益母草等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进行性和难以逆转的肾功能衰竭。
-
梗阻性肾损伤:磺胺类药物的结晶可能堵塞肾小管,从而引起梗阻性肾损伤;一些肿瘤化疗药物也可能通过形成尿酸结晶来造成类似的梗阻。
-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避孕药、环孢素、FK506、奎宁等药物有可能引发继发性HUS,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及血尿等症状。
除了上述提到的症状外,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还包括腰痛、水肿、血压升高、少尿或无尿、胸闷憋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对于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而言,夜尿增多、贫血也是常见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吃药伤肾时还可能出现尿频、贫血等症状,甚至有些情况下会出现腰背部剧痛的情况。如果孩子表现出这些症状之一或多个,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可能造成肾损害的药物,并尽快就医以确定确切的原因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了解和识别药物性肾损害的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一旦怀疑有药物性肾损害,应尽早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指导采取适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