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一、背景与意义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具有肥力高、适宜农耕等优良特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黑土地资源面临严峻的退化挑战。黑土地退化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粮食安全,还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粮食产能、恢复耕地地力、促进黑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为核心,以治理黑土耕地“薄、瘦、硬”问题为导向,以保育培肥、提质增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为主攻方向
三、工作原则
- 1.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统筹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合理轮作,推广综合治理技术,促进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东北黑土类型、水热条件、地形地貌、耕作模式等差异,科学分区分类,实施差异化治理
- 3.坚持政策协同、综合治理:结合区域内农田建设、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等规划,统筹工程与农艺措施,统一设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绩效考核
- 4.坚持示范引领、技术支撑:以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为引领,实施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
- 5.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投入引领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积极参与
四、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国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10亿亩,其中治理退化黑土地5亿亩,保护黑土地质量总体稳定
2.具体目标: 建设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2800万亩。 治理侵蚀沟:治理长度大于100米的大中型侵蚀沟累计达到2520条。 保护性耕作: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累计达到2.8亿亩次。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力争增加1.5克/千克。 耕作层厚度:旱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风沙干旱区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
五、主要措施
1.加强耕地水土流失治理: 治理坡耕地:采取修筑梯田、地埂植物带、可耕作地埂、等高耕作、少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 治理侵蚀沟: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侵蚀沟治理,通过工程措施稳固后,栽种护沟林草等生物措施恢复生态 防治土壤风蚀: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高标准农田绿色屏障,防治土壤风蚀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形成顺畅高效的灌排体系 推进田块整治建设: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 推进田间道路建设: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推进路网密度、路面宽度、硬化程度、附属设施等规范化建设
3.加强耕地质量提升: 实施耕地深松轮作: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 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秸秆覆盖(部分覆盖)还田免耕(少耕)播种、秸秆翻埋(松靶、碎混)还田耕作模式 实施有机肥还田:以粪肥就近就地还田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养殖业主和种植业主对接,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4.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节约化肥投入: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术 节约农药使用:强化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科学指导防控,推广科学规范用药技术 节约利用水资源:旱田区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六、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形成合力
2.强化政策支持:完善黑土地保护与治理政策体系,加大对黑土地保护与治理的支持力度
3.严格考核评估:建立黑土地保护与治理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工程实施效果
4.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黑土地保护与治理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结论
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实施,将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提升黑土地质量,实现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