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中存在的不协调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策执行与监管缺位
- 非法占用耕地问题突出
- 绥化市2018年以来发生124起违法占用黑土耕地案件,包括永久基本农田被破坏。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宽松执法”倾向,默许未批先建行为,导致18144亩黑土耕地被侵占。
- 侵蚀沟治理严重滞后
- 绥化市2020年应完成1152条侵蚀沟治理,实际仅完成256条;庆安县甚至出现“零治理”情况,导致耕地损毁面积扩大。
二、传统耕作与保护性技术推广的矛盾
- 过度深耕深翻与化肥滥用
- 长期高强度耕作导致黑土层厚度从60cm降至30cm,有机质含量由80-100g/kg降至25-30g/kg。过量化肥使用形成“产量依赖”,加剧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
- 保护性耕作推广受阻
- 部分农户认为秸秆覆盖等保护性措施会导致减产,技术接受度低。虽有“梨树模式”等成功案例,但推广范围和实施效果仍有限。
三、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
- 黑土盗挖与非法采挖
- 非法分子盗挖黑土牟利,电商平台监管缺失助长交易。湿地资源遭破坏,生态调节功能衰退。
- 非农项目土壤剥离不足
- 建设项目未按要求剥离表土,导致优质黑土资源无法再利用。
四、部门协作与治理体系不完善
- 跨部门治理碎片化
- 侵蚀沟治理中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机制。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缓慢,缺乏系统性规划。
- 政策落实力度不足
- 《黑土地保护法》实施后,基层执法仍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未能根本扭转土壤退化趋势。
五、保护意识与发展需求的失衡
- 短期利益与长期保护的矛盾
- 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放松耕地保护要求。农户为保产量抵触休耕轮作,导致保护措施难以落实。
- 公众认知存在偏差
- 部分群体将“保护”等同于“限制生产”,忽视保护性耕作对可持续产出的促进作用。
这些不协调现象表明,黑土地保护需要从立法完善、技术推广、监管强化和观念转变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才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